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作者: 时间:2024-04-17 点击数:


IMG_256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17日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这篇重要文献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阶段目标、推动原则、具体举措等重大问题,对于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追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马克思曾预言,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指出,社会主义“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就是说,未来社会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协调的理想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人的全面发展既体现为物质需求的满足,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献中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非只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任务,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协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既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规律,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路和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物质财富的丰裕,更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境界都提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资本主导”和“线性发展”的结构性弊端,走出了一条彰显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事实上,早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已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之所以强调“扎实”二字,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道路上现实难题的深刻揭示。

“富裕群体范围”有待拓展。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衡量标准是“一个都不能少”。然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严重掣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平衡发展使得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不同人群间收入差距较大、中东西差距明显、城乡差距突出;不充分发展阻碍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有可能导致社会成果只惠及少数人,只满足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发展,社会成果的共享力难以提升。

“富裕程度”有待提升。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这为提升“富裕程度”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影响着“富裕程度”的“量”和“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升,发展的新动能仍未充分释放,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间亟待深度融合,诸如此类的难题严重阻碍共同富裕“量”的不断增长和“质”的循序提高。由此,要想提升“富裕程度”,首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精神富裕”有待加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极有可能造成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发展不相协调,精神富裕相对滞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导致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精神产品相对短缺,人民群众很难全面享受历史传承和现代创造的精神财富。此外,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智能化精神产品供给的城市化偏向明显,而广大农村数字资源的短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神产品的供给数量,无法满足他们的全部需求。

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方向

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和举措,为我们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一方面,共同富裕要依靠人民,就要坚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原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共同富裕道路上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发扬勤劳创新的精神品格。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只有推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共同富裕要为了人民,“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尤其要强化基本民生问题的兜底保障责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共同富裕的可及性和获得感;同时,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共同富裕中的独特优势,又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创新创造等方面的显著作用。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各自优势,“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发展的权利、公平竞争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协调保障作用。既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行为的直接干预,又要加强市场监管,还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三要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在初次分配上,保护合法收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在再分配上,增强税收、转移支付、社保等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第三次分配上,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培育慈善理念、营造慈善氛围、健全慈善组织、完善慈善法治,系统构建第三次分配的制度体系。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通过学习体认、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各个方面,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做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做到载体品牌化、供给多样化、投入多元化、服务均等化、运营系统化,源源不断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人民群众打造高品质文化生活。三要“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注入思想伟力。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齐峰 陈曙光

Copyright © 2018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ICP备05005923号 邮编:150028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138号